查看完整版本: 印度佛教史--吠耶波羅王與尼耶波羅王時代
頁: [1]

jiunn36 發表於 2014-1-2 02:35 AM

印度佛教史--吠耶波羅王與尼耶波羅王時代

本帖最後由 jiunn36 於 2014-1-2 02:37 AM 編輯

  吠耶波羅王在位約三十二年,對於佛教除守護無損之外沒有多大的突出的事業,除了毗訖羅摩屍羅七十班智達的貝多羅以外無所樹立,因此他也不計入七波羅之內。
  此王時期略當六賢門入滅之後,延請有吉祥阿提沙尊者之稱的燃燈吉祥智為住持,此師也護持歐丹多補梨寺。
  之後不久,尊主梅底梨波的事業也興盛起來,梅底梨波從吉祥山返回時,扇底波等六賢門的時代已經過去幾年,因此過去講說「朵訶」者的傳記雜亂沒有精義。此外在一些迷誤的朵訶史傳中,說梅底梨波是黑行的轉世,說是燃燈是黑行持這樣混淆史實,未免雜亂,而偏好者認為可信,主張黑行持不是黑行也是無精義之談。請一閱無量金剛阿闍梨的一些短文,差錯就可清除。
  吠耶波羅之子是尼耶波羅,一些可靠的史傳說阿提沙尊者入藏時正值此王即位,由尊者從尼泊爾給他寄發的一封書信中也可看出。他在位三十五年,他在位九年以後尊主梅底梨波也去世。
  此王供養有大金剛座之稱的法師。他在家時名為功德祥,出家之名為功德生密。
  此外不空金剛、東方具神通者精進賢、天生月、慧護還有那婁波的親炙弟子大都在世。那婁波的親炙弟子吉祥最勝種毗波與干多波的傳記詳於他處。
  迦須利波只修金剛瑜伽母,瑜伽母從雲間示現聖容,說:「你希求什麼?」他請求說:「願證得您本身的品位!」於是本尊即沁入他的心中,他馬上獲得很多成就。據說在屍林中虎和胡狼等跳舞供養。無緣者可在遠處看,來到跟前就消失了。
  梨梨波是個修得的智慧極小的人,吉祥那婁波教示少許依據勝樂輪的生起圓滿教授,他專一觀修,獲得成就,對任何法都生起無礙智慧,勾召樹林中的猛獸犀牛等騎著走。當時有突厥的軍隊來到,在婆羅奈斯西方的一條路上對物料略作真言緣起,突厥人來的時候,所有石頭、樹木、隆起的土塊等看來都是人屍,因而退去。這倆個人也化作虹身而去。
  慧護是一位大班智達比丘,依止那委波十二年,多聞父續與母續之法,特別精通母續,其中又最精通總攝輪,心中了達四家的註釋,好多家的教誡。在歐丹多補梨附近的一個小地方修持五年,親見總攝輪的曼陀羅、文殊、時輪等無量本尊,僅就總攝輪類的灌頂據說他就掌握七十種左右。他能力極大,有一次突厥兵來到毗訖羅摩,他做了一個總攝輪大施克因而在軍隊中央連續地落下四次大雷,軍官與勇士多人死亡,因而退卻。
  八個外道的論難者前來辯論,他在辯論席上作眼觀法,因而六人暗啞、二人目盲,以後又為之解除。主要以總攝輪利益眾生後,在那爛陀附近的一個樹林中入滅。弟子們遵囑七天內不動遺體,七天後遺體自行消失。
  梨梨波出身於賤種旃荼羅族,一見大那婁波即生歡喜。生起很大的信仰力,身體僵直絕倒、於是作了瑜伽行者,一次聚集了好多資具,向那婁波請得總攝輪灌頂,專一財修,修習生起次第而風心在中脈停歇,生起猛利的感受,自雲是過去的余業醒覺。不久證得殊勝悉地。去作那婁波的眷屬時以及聽法和必要時則現出身體,平常隱身而行。
  無比海阿闍梨也在此時出世。他是一位精通一切明處與時輪的班智達比丘,修持聖觀世音。在佉薩波尼十二年間捨離散亂,精勤修習然而不生任何象徵。一次在睡夢中出現「你要到毗訖羅摩補梨!」的授記,同弟子善子一起到那裡,看見那個城市宴會中的盛大歌舞,由此因緣,生起視一切現象如幻的三摩地。半夜主尊作阿俄杜底波的裝束前來,說:「孩子!真實性就是這個!」因而他立即證得大手印悉地。
  之後,為弟子們造了幾部論,據說所有弟子也全部生起六支瑜伽三摩地或隨念功德。
  那時精通辯論的夜魔梨也出世,他雖然精通以聲明、因明為主的一切明處,然而母子三人生活不夠,非常貧苦。有一個瑜伽行者從東方來到金剛座去,中途向他借宿,於是談及貧窮。瑜伽行者說:「你輕視瑜伽行者班智達,不求法所致,我有致富之法。」他請求傳授,瑜伽者說:「可準備棉木果和旃檀糊等,我從金剛座回來時傳授。」歸途中予以財流天女的加持,他就從事修持。當年國王就賦與大權,在毗訖羅摩屍羅得到大貝多羅。
  在此時期,迦濕彌羅國商羯罹難陀婆羅門也出世。他精通一般宗義和因明,想搞一個破斥法稱的新因明。夢中文殊說:「法稱是聖者,因而不能摧破,所見到的一些過失是你的錯誤理解!
  於是又懺悔,為七部作註釋,據說生起極大受用福德。在法上疏釋的文句中有商羯罹難陀出世以後的字樣,據說這是由於在利他賢的本子中註解誤入正文的過失。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頁: [1]